2025年
线上校园开放日
(十七)



天津市第三中学以"天·海"科学教育品牌为引领,构建起"一轴引领、两翼驱动、三维支撑"的创新育人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以"天·海"为轴心,以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为两翼,以实验探究、研训提升、社会实践为三大支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生态,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家领航
点燃科学梦想的“方舟讲堂”
天津三中依托“方舟讲堂”品牌,邀请顶尖科学家走进校园,将高深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

南开大学赵明刚教授

中科院赵晓光教授

创客教育专家张天轶
南开大学赵明刚教授以《寻找镜像宇宙》为题,用虚拟实验带领学生探索粒子物理的奥秘; 中科院赵晓光教授通过《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讲座,结合校友齐俊桐的无人机创业故事,激发学生对AI技术的兴趣;创客教育专家张天轶开展《教科协同育人》培训,推动大语言模型、虚拟实验室等技术融入日常教学。
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同学们在参加科普讲座后表示:“科学家们的经历让我明白,创新需要敢于提问和坚持实践。”
课程创新
构建“天·海”科学教育体系
学校以“三新三育”课程框架为基础,打造“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科学课程群:
地理组跨学科融合《天津西站的前世今生》项目整合历史、交通规划等学科,学生通过GIS技术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生物组《平菇栽培》课程联合天津市农科院,利用3D数字模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学生亲手培育菌菇并计算生物转化率;高中数学组开发《数学建模》校本课程,邀请天津商业大学专家指导学生解决“茶水最佳饮用温度”等生活问题,培养数据建模能力。



此外,学校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自然博物馆共建“科普工作站”,开发“摩天轮工程”“无人机航拍”等STEAM项目,让学生从“做中学”深化科学思维。



2024年,学校获评“天津市创新人才培养领航学科基地”,数学、物理学科特色课程基地评估均为A级。
师资赋能
打造“强师工程”支撑体系
外引内培,聘请河北工业大学杨磊教授担任科学副校长,组织教师赴中铁装备、科大讯飞等企业研学,将产业前沿案例引入课堂;注重科研转化,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2024年新增2项国家级、5项市级科研课题,物理组《激光雕刻与AI机器人》项目获天津市科创大赛一等奖;数智赋能,建立VR仿真实验室,开发《食用菌栽培》《化学生活实验》等数字化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期间,学校共遴选了13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学术活动”,获得了1个全国特等奖,8个全国一等奖,4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成果辐射
从校园到社会的科学实践
天津三中的科学教育成果通过多元平台辐射社会。我校积极承办“京津冀创客嘉年华”活动,展示学生设计的“智能摩天轮”“环保再生纸”等作品,吸引了超万人次参观;组织学生走进南开大学细胞实验室、中石化绿色能源基地,撰写《盾构机技术报告》《未来清洁能源方案》等实践成果;生物社团向社区居民推广“家庭菌菇种植技术”,地理组发布《红桥区西站发展规划建议书》,体现科学教育的民生价值。


未来展望
科学教育的“三中方案”
“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好奇心的守护与责任感的培养。”未来,学校将继续聚焦和深化“双减” ,开发更多生活化课程。强化大中小协同,与高校共建“少年科学院”,开设微科研项目。推动数字化升级,建设“元宇宙科学实验室”,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从“天·海”课程到“方舟讲堂”,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天津三中正以科学教育为翼,助力学子飞向更广阔的创新未来。



组稿人:曲克伟 张静
本期供稿人:魏亮
本期文字审稿人:鲁志刚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孙琳
领导审核:刘扬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