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线上校园开放日
(九)





立足学科育人基点
上好立德树人大课
——高中政治组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宛如点亮心灵灯塔的引路人,要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助力他们踏上正确的人生航道。
天津三中高中政治组的教师们,青蓝相继,传承有序。老教师凭借深厚的教学经验,为学科教学筑牢根基;年轻教师则以创新活跃的思维,为教学注入全新活力。他们相互融合,共同钻研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新型课堂形式,让思政学科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神圣使命。


洪文君,中共党员, 中学高级教师,任班主任工作14年, 所带班级曾获得市级三好班集体,市级优秀团支部;个人曾获区级德育先进个人,区希望杯一等奖,市级双优课优胜奖,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项。


赵振华,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天津市第七届中小学双优课比赛一等奖、区创优课竞赛一等奖、区希望杯一等奖,被评为市级优秀德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名师。


赵霞,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1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天津市首批“学科领航工程”学员,曾获天津市“双优课”二等奖。


吴海玲,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获得区级“创优课”评比一等奖、区级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所带班级荣获区优秀班集体。


高瑶,硕士研究生,曾获红桥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磨课大练兵活动一等奖,教师说课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红桥教育》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所授课程入选天津市基础教育优质课。

教师的团结协作,是学科组建设的坚实基石。政治学科组以教研为纽带,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每周定期开展的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围坐一堂,在思维碰撞中深挖教材的重点难点,在经验共享中拓宽教学视野。

研讨重难点突破策略时,老师们各展所长:有的主张以生活为课堂 “活水”,将时政热点、经济现象、文化案例巧妙融入教学,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频共振;有的则倡导 “以学定教”,通过设计阶梯式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在头脑风暴、成果展示中培养政治认同与思辨能力。在一次次思想交锋与智慧交融中,老师们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将集体智慧转化为优化教学的创新方案,凝聚起推动思政课堂提质增效的强大合力。

学科组构建了体系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其中汇聚了匠心打造的教案、鲜活生动的课件、靶向精准的练习题以及内涵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料等。青年教师置身于前辈们以宝贵经验悉心培育的沃土之上,借助资源库汲取优质教学养分,实现快速成长。在青蓝相继的传承与创新中,新老教师持续为资源库注入新鲜血液,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沉淀的创新成果无私共享,有力推动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显著提升。

调动学生课堂主体参与度是思政课堂的核心追求。学科组教师秉持多元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在沉浸式参与过程中,不仅深度领悟知识内核,更在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思辨与活力交织的璀璨光芒。
新闻热点与时政信息是思政课堂的源头活水。学科组师生始终保持对国内外时事的敏锐关注,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纵深推进、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到民生政策的暖心调整等时代脉搏的跳动,均成为课堂研讨的鲜活素材。师生共同以所学知识为 “解剖刀”,对这些时政议题进行多维解读与深度剖析。
当 “双减” 政策落地后,课堂上掀起了热烈的思辨浪潮。学生们从教育公平的价值底色、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逻辑、社会人才培养的生态重构等多元视角切入讨论,在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激荡中,不仅层层剥开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更将对社会的关注度升华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教师团队更擅长施展 “时政融入” 的教学魔法 —— 将全球治理的风云变幻、科技革命的浪潮奔涌等热点议题,巧妙编织进教学内容的经纬之中,让学生在触摸时代温度的同时,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辩证思维的 “思想坐标系”,使思政课堂成为照见现实的镜子与引领思考的灯塔。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引领下,高中政治学科组以多维创新实践为笔,以深厚育人情怀为墨,精心绘就了一幅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思政课堂画卷。天津三中高中政治组立足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资源库共建共享夯实教学根基,以多元教学活动激活课堂生态,借时政热点赋能思维发展。在这里,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在点亮信仰之光,每一回实践的探索都在厚植奋斗力量,为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


鉴往知来承文脉
启思润心育栋梁
——高中历史组
在这里,千年风云尽揽眼底,万里文明触手可及。天津三中高中历史学科组,是一支深耕历史教育沃土、怀揣教育热忱的专业队伍。

组内教师结构合理,既有经验丰富、深谙高考命题规律的资深教师,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沉淀,能精准把握历史知识重点,为学生搭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也有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们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前沿教学理念,钻研新教材、新高考,不断打磨课堂教学质量。




王秀荣,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首批“学科领航工程”学员、红桥区名教师、首届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和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同时担任学科组长和年级组长,曾获市“双优课”竞赛一等奖,国家级科研课题先进个人,深耕教坛24年,教育教学风格鲜明,业绩突出。


汤健,民盟盟员,高级教师,任教3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八年、高中历史学科组长十五年。曾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历史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红桥区青年教师“希望杯”一等奖、“成才杯”二等奖。曾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班主任、区优秀盟员。曾任区历史兼职教研员和学科竞赛评委,参与市教研室学科质量检测编写和连续四年高考阅卷工作。


施振敏,民盟盟员,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任教31年。曾在区级希望杯和市级双优课评比中获奖,曾获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课题成果奖,学科竞赛奖,区级基本功大赛和"四史"教育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思考问题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好评。


曲克伟,高级教师,从教23年,担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工作17年,同时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多次获得“双优课”、“成才杯”区一、二等奖,基本功竞赛、学科竞赛区一等奖。在区教研活动中多次担任主讲。所带班级获得区级优秀班集体、区局级优秀团支部等称号。教学严谨细致,坚守教育初心,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向华,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区级优秀教师、区级师德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班主任。多次获得红桥区教学竞赛、学科竞赛一、二等奖。担任2025届高三年级王渤生英才班班主任。


王露,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曾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区级“师德先进个人”,红桥区首批学科骨干教师。被聘为区历史专业研究会理事和天津市历史教研室课标解读小组成员。获全国历史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历史优质课一等奖,红桥区第二届“新秀奖”“希望杯”一等奖、教育信息化论坛一等奖。十余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一等奖,多篇论文、随笔发表在《天津教研》等报刊,参与和主持的多项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


孙若南,中共党员,二级教师。自入职以来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四五”学科科研骨干,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获“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红桥区思政微课大赛、“四史”教育优秀教案二等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贯遵循用心教书,以爱育人的理念,走进学生心灵,追求高效课堂,享受教育幸福。

在教学上,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小组探究、开展历史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我们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举办历史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深耕实践育英才
创新融合向未来
——高中地理组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地理学科始终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天津三中高中地理组以精锐之师,在新课改的沃土上深耕细作,用创新点亮课堂,用实践赋能成长。他们将地理知识编织进生活经纬,把课堂延伸至山川河湖,在中学与大学的育人衔接中搭建阶梯,在竞赛与实践的双轨并行中培育英才。以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团队,见证他们以 “地理” 之名书写的教育答卷。
深耕笃行,构建多元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组是一支由五位教师组成的精锐团队。在新课改浪潮中,团队始终秉持 “深耕笃行,研学合一” 的理念,深耕课标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致力于打造“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特色课堂。通过开发多元校本课程、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的地理学习生态。

校本课程,筑牢素质教育阵地
地理组构建了层次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王瑾老师与陈聪老师主持的《中国的世界遗产》社团课程独具特色。课程带领学生遍览长城雄姿、敦煌遗韵等文化瑰宝,在历史纵深与地理空间的交织中,厚植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此外,课程特别邀请区地理教研员王宇老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 “专业引领 + 实践探究” 的双轨机制,提升课程的学术厚度与实践深度。



高校联动,搭建培养平台
为深化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天津三中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将在 “科研课题共研、学访交流共办、创新人才共育” 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 “中学课堂 — 大学实验室 — 野外科研基地” 的立体成长平台。这一举措标志着我校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育人,开启行走地理课堂
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张娜老师带领 “桃花堤” 社团开展了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师生走进桃花堤实地考察,通过 “土壤采样分析 — 植被群落调研 — 河流水文观测” 等实践环节,将课本中的 “大气环流”“水循环”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探究课题。这种 “理论扎根课堂,实践延伸课外” 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更点燃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探索热情。






竞赛领航,彰显学科育人成效
近年来,地理组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捷报频传。在“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苏奥然同学勇夺预赛二等奖,孙濯尘、马靖皓同学分别斩获三等奖;在“全国地球小博士竞赛”中,冯灏晴、付娆、卢泽宇、张景然四位同学喜获二等奖,贾嘉澍、刘甜、丁焱、罗云蔓、杨茂欣五位同学荣膺三等奖。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教师团队以“精准辅导”为核心理念的匠心坚守 —— 从竞赛选题的精心指导到实验方案的科学设计,从理论知识的系统强化到模拟答辩的细致打磨,教师团队全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备赛支持,以深耕细作的育人情怀,助力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芒。



双减赋能,创新作业设计体系
地理组积极响应 “双减” 政策,创新作业设计理念,打造 “轻负高效” 的作业体系:
素养拓展类:假期布置《航拍中国》《地球脉动》等纪录片观影任务,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解读 “基建奇迹” 与 “自然密码”,拓宽知识视野。
实践探究类:组织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 实践活动,学生连续 30 天记录数据并绘制变化曲线,在 “做中学” 中理解地球运动规律。
跨界融合类:举办 “地理 + 美学” 手抄报大赛,学生以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 等为主题,将地理原理与艺术创作结合,涌现出大批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聚焦课堂,锻造高效教学范式
我们深知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阵地,我组教师立足每一堂课,深耕教学阵地,让45分钟成为学生汲取养分,不断成长的活水源头。课前通过集备组 “学情分析 — 目标研讨 — 资源整合” 三环节,实现精准备课;课中以 “情境导入 — 问题探究 — 实验模拟 — 归纳提升 — 分层训练” 为主线,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课后依托 “个性化作业 — 动态跟踪 — 错题重构” 机制,实现教学闭环管理。






展望未来,续写地理教育新篇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地理组全体教师将继续坚守 “地理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兴趣共生” 的学科特色,以课程改革为引擎,以实践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 “课程-课堂-竞赛-实践” 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地理智慧与力量!



李晶晶,学科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区教育学会优秀会员、区骨干教师、天津市双优课三等奖、红桥区成才杯二等奖、希望杯二等奖、红桥区学科技能大赛一等奖、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课堂实录《洋流》被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收录,课程资源《中国的世界遗产》被选入“天津云课堂”。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项,参与完成区级科研课题。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将原有学科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将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入课堂,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赵扬,中共党员,从教22年。曾获天津市第十届“双优课”二等奖,红桥区第四届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撰写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论文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参与天津市中小学2022年春季精品课的完善升级活动。 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渗透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落实,指导多位学生参与天津市天文竞赛获二三等奖。


刘丽,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希望杯一等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比赛,多名同学取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她本人获第15届全国地球小博士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海亮杯地球科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奖。日常教学中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并为每一位同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好答疑。留的题必讲,讲的题要求高水平落实,重点题换情境反复练,知识层面精进,灵活运用层面提升。高难题作为选做作业,选做作业必有答疑环节,取得良好效果。


陈成全,中共党员,任教16年,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课堂实录被全国继续教育网收录;红桥区学校文艺展演优秀指导教师;第七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二等奖;第八届教育技术大赛区级二等奖;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优秀带队教师。
平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地理思维,坚持将地理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美融入地理教学,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窦圣洁,二级教师,从教6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优质课二等奖,在区级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课中获一、二等奖,撰写多篇论文获区级奖项,课程思政微课入选“红桥区2023年百节课程思政精品课例”,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奥赛和地球小博士等学科竞赛,屡获最佳组织奖。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品德培养。还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稿人:曲克伟 张静
本期供稿人:赵振华 王秀荣 李晶晶
本期文字审稿人:张昱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孙琳
领导审核:刘扬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