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
我校一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构建“青蓝相继传薪火,教泽绵长育栋梁”的教师可持续发展生态。为响应国家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与科技对教育技术发展的促进之时代命题,促进青年教师的学习、总结与反思,我校举办了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我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的论坛活动。
青年教师校级论坛

5月20日,天津三中青年教师论坛决赛在逸夫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经过初赛的遴选,我校于瞳等四位青年教师进入决赛。活动由高中教务处负责人曲克伟老师主持,我校副校长孙琳参加此次活动,我们还特别邀请到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专家、天津市首批市级学科骨干教师、正高级教师郜建辉参加本次活动。


于曈老师分享了她关于AI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和构建"AI+教育"双轮驱动模式的成果。利用虚拟心理剧场帮助学生进行抗压训练,利用生成式AI开发的"数字弗洛伊德"系统让心理知识更直观。她强调技术创新需结合人文关怀,探索情感计算与家校共育融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数字化防护体系。

李维聪老师以人教版英语单元教学为例,展示了逆向教学设计成果。她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通过龙脊梯田保护项目设计四阶任务链:情境创设→知识建构→产品优化→成果展评。学生在角色扮演与多模态创作中,理解了梯田生态智慧,实现了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张娜老师立足地理学科实践性,讲述了其开发"美化校园"项目式学习案例。她引导学生通过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实施优化三阶任务,指导学生运用GIS技术测量、数据分析等方法,解决真实环境问题。张老师的实践突破了传统课堂局限,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与人地协调观提供了机会,深刻践行了新课标"做中学"理念。

刘丹然老师以生物校本课《平菇栽培》为例,展示其构建"知识-能力-思维-价值-技术"的五维课程体系。借助3D虚拟实验室、AR直播等技术,学生完成虚拟栽培与食用菌溯源实践,既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又领悟到诚信经营的社会价值,实现《礼记》"教学相长"理念的数字化传承。

曲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探索,认为论坛的价值正在于突破传统框架的勇气与智慧。他指出,教育创新的本质是让技术赋能回归育人本质,青年教师们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在课程设计中巧妙融合数智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虚实交融的学习场域,既展现了教育改革先行者的担当,又彰显了新时代教师"守正创新"的专业追求。这种将前沿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的探索精神,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科研专家郜建辉老师高度肯定了三中青年教师论坛一贯的高水平,展现了传统名校的传承与年轻教师在新时期新技术不断迭代的挑战下所展现的新一代教育者的潜力与活力。在他欣然写就的《西江月•青年教师风采展示》一词,和援引道家“本立而道生”的点评下,老师们得到的不只是鼓励,更多的明白了教师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要“仰望天空”学习先进教育政策和理论,“脚踏实地”扎根实施策略关注实践的效果与影响,才能得到解决普遍问题更具推广性的成果,更广泛的服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孙琳副校长强调,35岁是教师成长的黄金期,应把握"实践-淬炼-臻善"的成长闭环。她指出,教师当以赛事为镜,在竞赛中淬炼教学设计力,于交流中激活教育创新力,更需以研究小切口撬动真问题解决——项目式教学需紧扣时代脉搏,数智融合当锚定育人本质。将每次历练转化为专业素养的活性因子,让教育智慧在知行合一中自然生长。

124载的薪火传承中,天津市第三中学以"守正创新"为笔,书写教育新篇。

本次论坛展现的多维度探索,恰似百年学府的青春注脚——既有穿越时空的文化根脉滋养,又有数智时代的创新基因勃发。从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实践到虚实交融的智慧课堂,从诚信教育的价值深耕到核心素养的知行合一,师生们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中,共同解锁传统名校的现代化转型密码。

这场思想盛宴,不仅为百年学府注入科技动能,更以"育人本位"的坚守,锚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坐标。

撰稿人:张静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孙琳 曲克伟
领导审核:刘扬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