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向下滑动)
一百二十余年风雨兼程,天津三中一路高歌向前,从筚路蓝缕到踏上新征程,学校见证了天津教育发展的伟大变迁,书写了永载史册的成就贡献。
与《校史》相比,校友们记忆中的学校就是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这里,他们感受着祖国的发展,找寻着理想的方向,伴着朗朗书声展开绚丽的人生画卷。曾经的校园、师长、同窗已成为生命历程中光彩熠熠的美好回忆。
在天津三中建校122年之际,学校在《校友访谈录》基础上推出“最是深情忆母校”系列公众号,带大家领略百年老校与莘莘学子之间温婉亲切、感人至深的绵绵情愫。本期推出的是天津市第三中学2003届初中校友何树。
最难忘,母校铸品格
永传承,青春更奋进
——访天津市第三中学2003届初中校友
何树
何树现在是天津工业职业学院的思政教师,还担任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思政课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职务。提到三中,何树表示三中是他永远的母校,在他心里,在三中生活过的那三年是他学生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是三中的教育给予了他面对困难的精神勇气,如今他成为了一名思政教师,他想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以此回馈三中。
何树
“那片操场上有我的青春。”在何树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片翠绿的操场,上面有一群一起踢球的兄弟,还有学生时代最自由的自己。“我上初中时刚好赶上我们的操场改造,从原来泥土的操场,变成现在的塑胶跑道。” 何树说道。那时的何树和所有活泼爱玩的初中生一样,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课间时能跟三五好友一起踢踢球。直到现在,何树和初中同学还有联系,他们经常在聚餐的时候想起在三中的日子,想起中午回家随便吃一口便匆匆跑回学校踢球的自己,何树感慨道:“那是我们这代人青春的回忆。”
如果说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是何树感觉最自由的时刻,那在养老院帮助老人就是何树感觉最有满足感的时候。
回忆起三中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何树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养老院帮扶老人的活动。何树说他们当时年纪还小,在养老院的活动就是扫地、擦桌、给老人们讲讲故事,但这些简单的爱心活动却是老人们最需要的。何树觉得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提升了他的自我价值,让他很满足。
除此之外在日常学习中,三中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何树上初二时正赶上三中的一座教学楼拆迁,要去学校附近的其他校区上打字课。回忆起那段经历何树说道:“当时是学生自己组织排队去上课,我当时是打字课的课代表,负责班里所有同学的安全,这很大程度地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直到何树上大学参与学生会时仍旧发挥着作用。
回忆独属于三中的教育活动,何树说校史教育让他能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何树说“我们经常学习一些知名校友的事迹介绍,十分注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比如我们经常参加于方舟烈士纪念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方舟是五四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从三中走出的仁人志士,对他爱国奉献精神的学习给何树树立了精神榜样。如今何树成了一名高校思政教师,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时时体现在他的教学中。
铃铛阁与于方舟、安幸生烈士塑像
“三中给了我精神力量,虽然我与老师们的联系不多,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我永远记得,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很多鼓励。”
何树在家学习办公
谈到在三中时自己的学习成绩,何树表示很惭愧,自己一直成绩平平。但是三中的老师们从不只以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学生,何树当时的班主任崔贵洪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崔老师是教英语的,回忆起这位教了他三年的班主任,何树说:“我记得他当年五十三四岁,比我父亲还要大几岁,在学习方面有点严厉,在日常生活中又非常细致入微,既像严父又像慈父。”和崔老师相处的点滴至今还常常以段子形式出现在何树的同学聚会中。崔老师的人格魅力间接影响了何树选择学习文科。
崔贵洪老师
同样对何树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的还有他初中时接触过的两位政治老师,何树说两位老师对待教学的严谨性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学生讲述一个问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入手”,何树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沿用到他如今的课堂中。
因为选择学习文科,又比较喜欢政治,何树最终踏上了思政课的讲台。但其实在真正成为一名思政教师之前,何树也遇到过人生抉择上的困难,对此何树表示正是三中给予他的精神磨练,让他能够一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
何树的高考之路并不顺利,第一年高考失利后他想过要不要回到三中复读,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如愿。在三中时受到的教导让何树坚定了一定要再努把力的想法,就这样再次苦读一年,何树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的人文与法律学院法学专业。考上理想专业后何树并未自足,他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不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坚定了考研目标。回忆大学时期遇到的种种选择,何树说:“是三中教会我认定的事,一定要努力去办成,所以我坚持了下来。”
何树走进方舟讲堂为三中学生进行讲座
如今何树已经在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任教四年了,当初选择在高职就职也有许多人不理解,但何树觉得教学重在自己,要坚持自己想做的。
如今各大高校都十分注重思政教育,所有课堂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何树说:“国家现在已经将思政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希望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做更多贡献。”
图为何树带领学生获得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思政公开课大赛二等奖
何树觉得自己有责任接过母校“传承”的担子了。在何树心里,三中给予他的精神力量的核心就在于传承。他说:“无论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不断激励青少年一直努力的方舟精神,都是最宝贵的,都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三中的校徽就是一个铃铛,校刊也叫《铃铛》,时刻提醒我警醒自身,这种教育的影响其实是深入骨髓的。”
何树参加天津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津石榴”西部支教团赴西部支教
何树的目标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朝着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不断努力。为此,何树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实践,比如他尝试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努力让课堂活跃起来,这一点其实也是受到他在三中时读书的经历影响。何树回忆他在三中时学校就很注重素质教育,很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今年回母校时他观察到,目前三中仍在坚持做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更加完善了,学校开设了一些曲艺社团并设立京剧、大鼓等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学生们也像何树初中时一样,常常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学校致力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孝老爱亲的精神。何树在日常教学中也在努力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
何树记忆里三中的课堂永远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其他一些科目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同学能够更加积极参与进来。这种模式也为我今后的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因此,在未来,何树也会一直坚持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多融入到课堂中来。
初中三年能在三中学习令何树十分自豪,他笑称当年三中是所有红桥孩子的梦想,这座百年老校教给何树的是一种坚持、警醒、爱国敬业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他能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认定了就不放弃,而做一名好老师,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就是何树选择的传承三中精神最好的方法。
撰稿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潘泉佚
指导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冯帆
天津市第三中学沿革
■ 1901年创建,名为天津普通学堂。
■ 1903年移交官办,更名为官立中学堂。
■ 1905年王用熊接任监督,更改校名为天津府中学堂,监督改为堂长,由王用熊担任。
■ 1913年更名为省立天津中学堂,堂长王用熊。
■ 1916年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王用熊。
■ 1928年,直隶省改名河北省,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由马千里担任。
■ 1933年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
■ 1940年秋,学校由省府移交天津市,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校。
■ 1945年复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
■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同年8月,学校改为市属,当时已有市一中、市二中,故排序第三,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学,校长胡夏青(胡乔木之妹)。
欢迎关注
编辑:卢慧 李颖辉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郝连婷
领导审核:尹淑霞 刘扬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