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向下滑动)
一百二十余年风雨兼程,天津三中一路高歌向前,从筚路蓝缕到踏上新征程,学校见证了天津教育发展的伟大变迁,书写了永载史册的成就贡献。
与《校史》相比,校友们记忆中的学校就是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这里,他们感受着祖国的发展,找寻着理想的方向,伴着朗朗书声展开绚丽的人生画卷。曾经的校园、师长、同窗已成为生命历程中光彩熠熠的美好回忆。
在天津三中建校122年之际,学校在《校友访谈录》基础上推出“最是深情忆母校”系列公众号,带大家领略百年老校与莘莘学子之间温婉亲切、感人至深的绵绵情愫。本期推出的是天津市第三中学2001届校友武晋。
为生为师,难忘三中底色
——访天津市第三中学2001届校友
武晋
武晋,天津三中2001届高中校友,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副处长。长期从事形性协同控制、结构功能一体化、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7项,作为第二单位负责人参研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3项。近年来,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4项,其中澳大利亚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
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9年获“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成果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因成绩优异选择了天津三中的武晋,如今觉得三中对自己的影响至深至远:当年与语文老师产生的强大共鸣导致自己“自信心爆棚”,如今作为理工学科高校教师仍保持对文学的热烈喜爱;三中同学和老师的印记,使得武晋现在的教学方式也受到“耳濡目染”,甚至于自己饮食习惯和消费偏好也深受母校影响……这样的“三中底色”,在武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一直很感恩我的母校。越了解三中,就越能体会到它深厚的底蕴。通过参与工作,更多地了解了三中的校史,我对母校崇敬就更深。”
武晋接受采访
忆当年,难忘师生恩情
说起在三中记忆难忘的老师,武晋首先想到的就是从高一到高三一直陪伴自己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杨房丽老师。武晋回忆说,杨老师是一位有气质、内涵的语文老师,她不但注重规定内容的教授,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学期总共分为三轮演讲,第一轮是最基础的自选题目进行演讲,第二轮是限时一天的命题演讲,而第三轮则是仅仅有不到20分钟准备时间的即兴演讲。武晋告诉我们,第一次演讲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紧张到简直要说不出来话,然而经过这样一学期的锻炼,最后一次即兴演讲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地上台讲完整场了。这不但对当时的他起到了很大提升作用,对现在作为高校老师的他来说,仍留下了深远影响,比如每当他需要站在台上进行宣讲活动,哪怕是面向自己的研究生讲授课程知识时,都得益于在三中培养的演讲能力。
武晋在采访中表示,对于三中的老师和同学到现在还是记忆深刻
武晋在采访中表示,对于三中的老师和同学到现在还是记忆深刻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即便是一个理科生,武晋最为突出且最喜欢的科目仍然是语文,在他看来,当时流行的那句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应该改成“学好语文会说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一样工具,无论什么科目都要依托于语言,不然就毫无生命力可言。即便已经人到中年,武晋仍然留存着自己高中阶段的语文书,不时还会翻看,追忆高中这段对他意义非凡的时光。现在的他,还是会时常学习一些古文,谨作为小小的爱好,对于如今的学生也更注重在人文领域以及性格方面的培养,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更加侧重人文学科的训练,可见,高中语文老师对武晋的影响是深远而富有成效的。
杨房丽老师(前排左4)与高中语文组教师合影
怀过往,感念同窗情谊
提到之前的同学,武晋感慨自己在三中时,绝对只能算是努力程度一般而且天资也并不出众的那类学生,比他出类拔萃的大有人在。比如他长期保持联系的刘洋同学,不仅风趣幽默,更是一位因为刻苦而深深激励到武晋的人。双语教学环境下,刘洋经常会说自己压力很大,但在军训和学农的时候,武晋清楚地记得当同学们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早早地睡去后,只有刘洋会开着夜灯坐在床上复习语文,并且将这一行为坚持下来,在后来的考试中,这份努力没有落空,一向在语文方面略有欠缺的刘洋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也让武晋对他刮目相看,并深深被他的刻苦学习精神打动了。
还有一位同学叫毛亦轩。在武晋心目中,这位同学就是奇迹一般的存在,带着全校第一的光芒入学后,毛亦轩在高一高二都籍籍无名,却在高三一飞冲天,开学考中直接跃升回到第一名的位置,自此“居高不下”。最让武晋震撼的是曾有一次数学老师忘记带卷子,就随手拿了前排同学的卷子讲题,然后震惊地发现毛亦轩的答案完全正确,步骤还十分简洁,没有浪费一丁点墨水,连老师都需要思考片刻才能看懂他的解题思路。这件事也令武晋至今难忘,自此,毛亦轩也成为了最能给武晋以激励的同学之一。
在三中的校园时光、同窗情感,对武晋而言最珍贵的一点是,他当年家庭条件并不乐观,尤其是高一高二时,家里出现了一些变故,幸好三中的同学毫无攀比之风,这种质朴之风让武晋心态平和,得以专注读书。
于心间,回味校园点滴
说起校园环境,武晋提到的关键词是“大”。较之于五大道古风貌建筑区的幼儿园,和平区天主教堂旁边的小学,和平道一条老街上的初中,设施完备、校园面积广大的三中给了武晋一个惊喜。校园内新建成的穹顶建筑逸夫楼,因为橙红米白相间的独特配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校园内微缩的铃铛阁,以及当时少有的400米跑道,都令他惊喜不已。尽管毕业多年,武晋依然记得当年和朋友利用午休时间在操场自由玩耍的时光。
只是,地处红桥的三中离家实在有些远。武晋说当时的交通工具比较局限,所以他当时每天都要骑车10公里左右上学,早上六点半出发,晚上六点半返回,高三甚至要到九点才能回去。但是那段行程却充满了难忘的回忆,比如冬天经过地势非常低的芥园道,如果有积雪,那段路会变得非常滑,到上面一定会摔一跤,虽然当时会有怨言,但现在也都转变成为武晋脑海里久久萦绕的独特回忆。
结 语
从学生到老师,从受教育者转变成教育者,身份不同,角度不同。对于母校,武晋有一些自己的建议:首先就是希望学校加强人文教育。记忆中当年的美术类课程,班上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地写卷子,对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希望学校重视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他希望学校利用优质校友资源,对现有的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更具有延展性的培养。例如通过举办讲座加强校友与同学之间的联系,这也为校友们反哺母校提供机会;最后他还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参考大学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方面多下功夫,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何为三中底色?或许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是对武晋来说,三中老师当年的循循善诱,校园整体刻苦朴素的作风,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在这样的三中底色下,三中学子继续行稳致远。
撰稿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崔玥 张绮悦 张宏
指导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冯帆
天津市第三中学沿革
■ 1901年创建,名为天津普通学堂。
■ 1903年移交官办,更名为官立中学堂。
■ 1905年王用熊接任监督,更改校名为天津府中学堂,监督改为堂长,由王用熊担任。
■ 1913年更名为省立天津中学堂,堂长王用熊。
■ 1916年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王用熊。
■ 1928年,直隶省改名河北省,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校长由马千里担任。
■ 1933年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
■ 1940年秋,学校由省府移交天津市,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校。
■ 1945年复更名为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
■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同年8月,学校改为市属,当时已有市一中、市二中,故排序第三,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学,校长胡夏青(胡乔木之妹)。
欢迎关注
编辑:卢慧 李颖辉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郝连婷
领导审核:尹淑霞 刘扬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GO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